身邊有幾個朋友,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,在小孩升國中時選擇跨區就讀,詢問我們的意願,小孩都說想睡飽一點,因此家裡的二個孩子都直接就近在學區裡的國中就讀。
我自己也是一路從年少經歷聯考而來,深知國中、高中時期為了聯考,每天小考、抽考、週考、模擬考的日子有多無趣。所以當我偶然得知現在的資優班課程多元、抽離原來班級上課,以及常在假日安排校外活動等等,有別於從前年代的資優班 (資優班 = 績優班 )時,我真心希望我的孩子能有機會在苦悶的求學生涯中,多上點有趣的課程。
二年前女兒沒有通過資優鑑定,只差一點點,我安慰她,她還是很棒,屬於後天努力型。今年輪到兒子,原本他自己只想參加數資鑑定,不想參加英資鑑定,因為他之前聽姐姐說班上一個英資女同學,活動超多、超忙。但我一直覺得兒子的語文能力比數理能力更好,如果放棄英資鑑定,萬一數資鑑定又沒通過的話,那真的會很可惜!
以我對兒子的瞭解,他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孩子,不忙又無趣會覺得無聊,對於忙碌又有趣的校園生活反而能樂在其中。為了說服他,我密切留意學校網站公布的說明會時程,帶他去參加學校舉辦的說明會,讓他看看學校介紹資優班的課程內容,也聽聽學長、學姐的經驗分享,順道參觀上課教室的設備,然後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報名?當場我就看出他非常喜歡,很好!與其我說破嘴,不如用實際情況說服他,讓他願意二個資優鑑定都報名,我的目的達成。
公布初試通過名單,看到兒子二個鑑定都通過,我很高興,但沒有太驚訝,因為在我的預期當中。兒子國小六年的成績,大致在保持在前五,很少第一,因為有太多有趣的事情吸引他,他對什麼事都想知道,所以很難只專注在課業上,我們對孩子功課的要求不求第一,但要認真聽講,尊重老師,除了英文班,沒有上其他安親班,留在學校的課後托育班,可以寫功課及參加學校運動社團,免去接送的麻煩,多了安全又省了荷包。
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,兒子通過初試,但相熟的幾個同學,好幾個沒有通過初試。複試要另外再報名,有些同學因為錄取私中,複試就沒再報名了,因為私中沒有相關課程,就算通過鑑定也只是想測驗自己程度PR值在哪裡而已。
大概是因為疫情關係,111年的資優複試的日期,距離初試日期,將近二個月,時間托越久,我的焦慮感越重,本來想讓兒子輕輕鬆鬆去考試,有過就上,沒過就當學個經驗,壓根沒想到去找補習班。後來聽兒子說有同學去補數理,在等待複試的日子裡,讓我一度也想讓他去臨陣磨槍。上網爬了一些文章,也看了幾個老師分享,都覺得如果孩子有能力考上很好,但沒有的能力硬是補習考上資優班,將來有可能會害他追趕得很累,這樣的看法又讓我猶豫不前。和兒子討論需不需要幫他找個補習班惡補一下,他說不用,他也想試看看他自己能力夠不夠?所以我們達成共識,不找補習班,直接憑著腦袋裡的東西上陣。
後來兒子通過111年度資優鑑定的數理資優及語言資優,也就是雙資優。本來他有點小驕傲,覺得自己有點利害,後來國中資優班 IGP 會議當天,家長要簽到時,簽到表分成三份,排在我們前面的二個家長,被現場老師詢問孩子是數資班?英資班?或雙資優?第一個回答雙資優,第二個也回答雙資優,輪到我也回答雙資優,我看到雙資優那張簽到表上面有9個學生姓名,有一半來自不同學區,今年有這麼多雙資優的孩子決定就讀同一所國中,代表家長們都很肯定這個學校在近幾年的資優班辦得很成功,課程豐富多元,同時也不担誤原本的課業學習,所以會考的成績表現優異!哇!兒子即將有一群很棒的同學一起學習,我的心情比兒子還興奮,而他在知道有那麼多雙資優的同學後,收起驕傲的心態,要更努力學習才能和同學併肩。
六升七,從兒童進升為少年,除了私中的一小群學生,在7月中已開始新生訓練及超前上課,其他大多數的孩子都還在玩耍。資優班的資源比普通班多,在資優班的 Line 群姐裡,會有老師,甚至主任的各種活動分享,鼓勵這群新生踴躍參加,所以尚未真的進到國中就讀,就已經開始有一些免費的科學營隊、電腦課程,可以自由報名參加,其中有些是學校自己辦的,有些是其他團體或高中辦的。兒子對於提前參與這些營隊都很期待,也很興奮可以提早認識之後一起上資優班的同學。
在之前一月中報考前的說明會上,聽到校長的一段話一知半解,所以在四月份學校新生說明會後,我向校長確認得知,目前依照規定,因為資優課程是在數理課或英語課時,由原本S型編班的班級抽離,把資優生另外集中接受資優課程,為避免資源過度集中在資優生的身上,所以有每星期 10 小時的上限,如果每週數學5小時、理化4小時和英語4小時,這三科的總時數會超過 10 小時,雙資優生就得會面臨放棄某科資優課程的問題,放棄會覺得可惜,但又不得不抉擇要放棄哪一科,所幸今年遇到一群同樣是雙資優的家長,到時一定要和他們深入的討論這個難題。